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網誌】Blogger|多平台分享按鈕,把你傳出去|ShareThis

圖片
在許多主頁面中(如同我的Blogger)可以看到多個平台的icon分享按鈕,如果想要加裝到自己的家,讓更多人 分享你的網誌 ,可以透過第三方平台 ShareThis 完成這項工具。→ https://platform.sharethis.com/get-inline-share-buttons [ShareThis自訂Button介面] 操作步驟 1) 進入 ShareThis 的網頁後,可以選擇要 測欄固定式 (sticky)的,以及 平行橫躺於頁面 (inline)的。 2) 選定其中一種以後,會跳轉到客製化的頁面。可以自訂的內容包含: Channels :要保留哪些平台,讓人分享。 Alignment :擺放位置 Button :針對每個Logo可以調size、label Counts :總分享次數。 Corners :調整圓角,讓Button為方形或有圓角 Language :語言設定(原來分享的日文是「再生回」,韓文也念起來跟它很像) Spacing :調整Button之間間距。 3) 完成後,最下方按鈕進入,註冊完會產生code與安裝教學,取得Javascript放置於自訂html區的<head>內。而這一排button就端看自己想把下面這個div放在頁面哪裡。 <div class="sharethis-inline-share-buttons"></div> [官方安裝步驟說明] 到Email收驗證信,創建了以後,還可以回頭登入查看 Dashboard 或對按鈕樣式做更新,會 自動在部落格上更動 ,這些UI都可以自己玩玩看,測試一下效果! 成果心得 [測試點擊Messenger效果] 點擊按鈕的分享效果非常快速且順暢,不管選擇哪個平台,只要瀏覽器原先有儲存好登入訊息,都可以立即將 當前頁面分享 給朋友哦。 歡迎各位至Blogger頁面最下方將此篇分享出去哦! 可惜這裡所提供的圖示沒有包含Line,不太迎合台灣人的口味(使用習慣),希望能趕快跟Line建立起連結。 後記 到了ShareThis的後台,還可以再擴增其他功能,比方它也跟Disqus一樣具備表情互動讓人點按!Image Share供人分享圖片、Profi

【網頁設計】平面設計原則|Color Image Typography Composition

圖片
設計一個網頁時,要如何做到 吸睛 ?如何引導讓閱讀者 清楚 明瞭流程?這時候就需要應用上四個基本的圖像設計要點與其中的原則,作為發展企業 視覺 形象的基底。 平面設計要點 色彩 (color theory) 圖像 (imagery) 字樣 (typography) 布局 (composition) Great visuals really help get the message across to your audience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如何吸睛? 為 品牌 設定一個合適形象的 主體色與輔助色 ,每個顏色都有它帶給人的 感覺 。 白色 :潔白、精粹純淨、簡單獨立。(Pristine) 黑色:暗黑、制式奢華、力與優雅。(Authority) 紅色 :熱情、自信大膽、領導能量。(Willpower) 粉紅 :女性、溫暖培育、關懷尊敬。(Feminine) 藍色 :現代、覺醒自足、遠望企圖。(Content) 綠色 :自然、平衡穩定、正向成長。(Sanctuary) 橘色 :樂觀、新穎即時、衝動外向。(Spontaneity) 利用 互補色 來做視覺強調,引導視線做點擊等行為。(如下圖) [Color Wheel, from HubSpot.com] 多利用展示而非說明,使用者處理圖像資訊較快速。 在圖像中放入「人」在做動作,會令觀眾更有感。 清楚明瞭怎麼做? 利用 留白、對比 來凸顯重要性,讓視覺更流暢。 首先圖片 解析度 要清楚、使用得當,在其上搭配對應精要文字 (Overlay responsive text) 幫助行動裝置閱讀、定位,要事先用手機瀏覽測試。 文字的使用量不要過多,讓人看圖說故事,適時輔助解釋就好。 字型選擇上,人們習慣閱讀較熟悉的系統字型(Syetem fonts)。同一頁約2到3種就好。 如: ARIAL , HELVETICA , ROBOTO 。 內文 用有 襯字(Serif) 字體提高閱讀速度, 標題 選擇 無襯字(Sans-serif) 引起注意。 如: nbcnews 的「標題」與「內文」的襯字差異(如下圖或點進 連結 )。 如: The Washington Post , The Wall St

【網頁設計】CodePen|一窺設計成品特效與源碼

圖片
許多前端工程師會將自己的網頁元件成品(Pen)擺放在 CodePen 上,不僅能看得到showcase實作的效果,更是連HTML、CSS、Javascript都一覽無遺,能夠透過閱讀別人的Code,看他們是怎麼完成一個吸睛的效果,來汲取經驗、吸收靈感。  從CodePen.io的首頁主要可以看到幾個主體: Pen:最主要閱讀元件Source Code與效果呈現如何互動的地方 Project :如何刻劃出一個完整網頁 Post:專業front-end engineers撰寫的文章(Ex: The Art of CSS Illustration ) Collections :整理過的Pen集合,把來自不同設計者,但與主題相關的Pen放在一起。 Ex: My HexaPens 放置各種六角形、 Daily CSS Image 放置純用CSS做成的圖。 閱讀Pen 版 面 CodePen的擺置非常方便閱讀,上頭三個欄位是網頁生成的三元素,HTML管排版、CSS管樣式、JS管互動,下方則是效果呈現處( 範例 如下圖)。 [CodePen 即時修改互動] 這裡的好處是可以修改上方Code來改變互動,即時察看下方效果,方便學習或了解其他人的對於三個區塊的程式編排方式。若著重視覺效果,如簡單線條、幾何、文字、色彩,或是IO互動,如捲動、點選等等,就仔細閱讀CSS與JS,或是改寫操作,找尋重要的地方學習精隨。 瀏覽Project管理 可以看到Engineer對大網頁的撰寫方式,了解資源編排架構(index, css, js, src),還有UX操作方式與視覺流暢性等等。 [Codepen Project瀏覽template] 比如此 範例 ,自動依據時間變化的畫面流程、使用下拉捲動(scroll)時的網頁內容改變(transform),利用伸縮(scale)、旋轉(rotate)的前後景效果,或游標懸浮(hover)的醒目提示。 心得 早期看到別人擺放個人相關連結的時候,通常是放置Facebook、Twitter、RSS等社交平台或是訂閱相關的連絡資訊。近期更是慢慢開始見到會放置Medium、Github、CodePen等等技術文章部落格以及專案完整源碼,利用這些平台來放置作品集。 → 如同這個 個人連結展開效果 (

【網誌】Bloggeroid|行動間貼文 App搞定

圖片
繼上次 【網誌】Blogger App|行動間貼文 ,使用Blogger的App圖片上傳失敗以後,來測試其他Android上的App應用工具,這次選擇操作看看 Bloggeroid 。 (一看名稱就知道是開發給Android版的Blogger ?) 發文介面 [Bloggeroid介面說明] 如上圖,在Bloggeroid中可以直接用 HTML tag 或是少量自定義的 Markdown 來撰寫。 一點開App就會直接進入撰寫貼文的頁面,一樣包含輸入 標題、內文、加入標籤 。 右上角 可以新增 圖像 (Image),接著在文章中也能自由擺放,或是置換圖片。 完成以後可以將 草稿 (Draft)儲存在SD卡中,要編輯再重新載入(Load)回來即可。 發佈文章 [點下Publish後選擇發布方式] 除了能存在SD中(勾選Save),當然可選擇要直接發佈到Blogger,一樣需連結到Blogger(Add Account)。接續上個部分,當文章撰寫完成後按下發布( Publish )會跳出上圖介面,包含三個勾選選項: Publish as Draft :若勾選則存為草稿,未勾選則直接發布。 Add "posted from Bloggeroid" under your post content :在文章底部放個小小的Credit給這個App的Developer,感謝他們的心血。(如此篇文末右下角) Save post to SD :存在手機記憶體內。 測試三者皆勾選的狀態,按下有機器人在一旁的Publish按鈕後,檢查Blogger後台確實有出現文章,且出現在草稿資料夾中。也可以再回到Bloggeroid重新載入Blogger中的文章做編輯,非常方便, 互通順暢 。 編輯現存文章 [按下Load Existing Posts> from blog取得文章] [按下Load Post From Blog後的讀取狀態] 依照上面兩張圖示的位置及說明依序執行, 登入 Google帳戶(Add Account)後,會得到所有自己在Blogger上的文章。接著,點擊欲編輯的文章後,點右上角選擇 Load post to editor ,即載入該文並回到編輯頁面。可能會稍微長得有點亂,

【網頁設計】CSS|Pseudo class效果|:hover :active

圖片
在做網頁的時候,得注意有些自己設計成可互動的元件,也要讓使用者清楚知道可以互動,不然就喪失了其效果。舉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超連結(Hyperlink),一般認知為藍色有底線的文字,移上去以後會改變顏色,點擊過的超連結也會顏色加深。   通常要讓人注意到一個元件可以互動, 靜態 上,能設計成如同常見的Button樣子,用 鮮明 顏色對比來呈現; 動態 上,則是讓使用者 不經意觸發 ,比方滑鼠移過去以後產生變色效果。 而這邊探討的就是動態的方式,會使用到CSS中的Pseudo class。 Pseudo Class   Pseudo 代表 虛、偽 的意思,像有時在實作程式前,會先撰寫Pseudo Code,代表能呈現概念邏輯的語句,是虛的程式碼,不會實際以此編譯。而這裡的 Pseudo Class 代表不是真實的Class,是 添加的屬性 ,在畫面上看不到,必須當有動作發生在指定的Tag/Class/id(或不指定表全部)才會套用到效果,寫法以 冒號 跟隨。Pseudo Class包含下列幾項代表用字: :hover :滑鼠游移於上方 :focus :Tab選擇到的物件 :active :滑鼠或Enter點擊剎那(或手機板的點開中) :target :被選擇的區塊,內容放置的代表針對被選擇的id做事。(#id:target) 通常可搭配display(none/block)來使資料顯示與否 https://www.w3schools.com/cssref/sel_target.asp 搭配燈箱效果(常用於廣告或Cookie顯示) https://www.w3schools.com/cssref/tryit.asp?filename=trycss3_target_modal   要在這些游移、點擊、選擇後做什麼動作,可以輔以在{}添加內容,像是常用顏色(color、grayscale)、透明度(opacity)、 動畫(animation) 、縮放(Scale)來區辨使用者有執行上面那些pseudo class的動作。 實作例子 [在widget上,以hover, active搭配opacity]   以自己的Blogger為例,在文章頁面最下方,可以看見Archive的區塊,我設定了透明度,當hover或點擊選中

【網誌】Blogger App|行動間貼文

圖片
這篇要記錄的是操作Android版本 Blogger 原生 App 的過程,想知道到底原生App是否方便?優缺在哪?分享給大家。(這篇我也嘗試採用App打完) 文章管理區塊 從乾淨的介面中可以看出基本功能都有,包含 編輯、儲存、發布、刪除 文章,也能看到所有現存文章,依照 發布與否 排列整齊。點擊筆圖樣進入編輯後,可以看到能夠輸入標題、內文及標籤、插入圖片。 [同步Blogger後乾淨整齊的文章列表] [創建單篇文章之編輯介面] 內文編輯區塊 主要功能都有,能上傳圖片、簡單上 粗體 ,但排版可能還做不到太方便,像是讓圖片穿插其中、字樣設定。所以會建議的搭配用法是:「有靈感時直接創建文章、上標籤,輸入內文,傳送手機截圖時得以直接傳送,較方便。其餘細緻動作再一併用筆電處理。」 [非常陽春的編輯區塊] [會自動補齊過去曾用過的標籤] [撰寫完貼文後可於右上方儲存或發布] 心得 結果實際Po這篇文測試以後,圖片上傳有問題,會出現bug,只能以純文字方式(測試ok)送出,稍嫌不便。 [draft字樣旁小圖片未消失顯示上傳失敗] 所以說,如果以Blogger App來貼含圖片的文,可能只能先傳到Drive。但也可能是手機型號差異所產生的bug,或許其他機型在使用上還是很順暢,大家還是可以嘗試。(筆者所使用的測試機為Sony Z5 Premium) 後記 由於這篇圖片傳輸碰上Bug,所以後來我另外再找到了 Bloggeroid 這個App作為解決方案,一樣用手機編輯的方式把此篇圖片做上傳並安置,補齊內容。下一篇我會介紹Bloggeroid這個App,功能上滿好用。 posted from  Bloggeroid

【網誌】Blogger|留言統計、表情回覆|Disqus

圖片
上一篇中,加入了Disqus的工具後,下一步就可以進一步實現如統計、表情支持等基礎功能。 留言統計 Blogger添加Script 到Blogger中的主題> 編輯HTML處,在body區塊底部置入script即可控制 <script id="dsq-count-scr" src="// 自己的Disqus暱稱 .disqus.com/count.js" async></script> → 暱稱(Short Name)可以在 Disqus的Admin> Settings> General 中找到   增加完後儲存,回到網誌的各篇文章中就可以看到文章發布日期旁邊多了0 comment,出現在如下圖螢光的位置。這時只要點擊文章中的這一個連結,就會跳到下方留言區。此外,在首頁也會直接顯示各篇文章有幾則留言。 Disqus更動留言設置 那可以看到圖上我改成了「歡迎點此至底部留言」,要怎麼設定呢?   其實也很簡單。從 Admin> Settings> Community的最上面Comment Count Link區塊 讓你更改,依照 0則、1則、n則留言 而有不同的字樣出現,這裡可以自行設定。在這個區塊還可以調整其他事項,如原PO的標記、留言權限、留言內容、階層式留言等等。 表情回覆 這滿有趣的,就像手機瀏覽新聞網頁,也會開放讓讀者在下方直接按愛心、按怒、傷心等等圖示,當讀者看了你的文章有什麼感覺就可以邀請他們順手按一下,非常適合手機用戶順手按心得的使用習慣。這部分可以從 Settings> Reaction 中調整自訂樣貌後,點選Enable即完成,非常簡單。完成的樣貌如下: 到這邊就完成啦,不過一般跳轉時會直接跳到下方,那要怎麼製造滾動下去的效果呢?   只要在Blogger中的 主題> 自訂> 進階> 新增CSS 的地方加入 html{scroll-behavior=smooth;} 即可,這樣子就會很順,才不會讓使用者感到疑惑,能清楚知道網頁的動向。(但目前只支援Chrome, Opera, Firefox等瀏覽器,手機板僅Firefox可看出效果。) 這次教學紀錄到此,如果您喜歡我的

【網誌】Blogger|更動留言區塊,如何使用Disqus工具

圖片
Blogger預設的留言區塊是讓到訪者以Google登入留言,或是訪客身分。如果想要讓更廣泛的讀者留言互動,就可以依靠Disque,將這套小工具(Widget)安裝在Blogger中。 安裝步驟? 可以參閱官方的說明 https://disqus.com/admin/blogger/ 1. 到官網申請帳號 2. 完成後選擇使用/申裝 [上面是到別人的地盤留言/下面是裝在自己的地盤] 3. 填寫資料送出(看自己要什麼名稱、語言。) 4. 訂閱基本即可(Subscribe Basics) 5. 選擇平台,這裡當然是Blogger(其他還有非常多平台都支援,包括常見的Wordpress, Tumblr, Wix, Weebly, Strikingly, Jekyll, Hubspot, ...) 6. 點選Add...的按鈕正式安裝!(這邊要注意如果妳是Dynamic View動態主題會不能用。) 7. 送出→自動跳轉回Blogger→儲存排列→回到Disqus按下Configure設置。 到這邊就大致完成囉! 成果展示 [Before] [After] 也就是目前可以在我的Blogger上看到的樣子。另外,還有一小步實現支援所有新舊版IE需做的功夫: https://help.disqus.com/installation/updating-a-blogger-template-to-support-all-versions-of-internet-explorer   完成以後,可以看看自動跳出的影片: 6個安裝後可進行的動作 。包括後續處理到留言內容過濾、階層式留言、置頂留言(Moderators)、開啟留言通知...等等。還可以再調整細部樣式(語言、表情包等等)。如果安裝不妥碰上問題,或許也可以嘗試用手動的方式,附上官方教學網址: https://help.disqus.com/installation/manually-adding-a-disqus-gadget-to-blogger   那其實不僅是Blogger,其他平台也都常見這個套件,因為管理留言很便利,回到Disque就可以看統整的留言了。那也歡迎大家看完文章可以至下方留言、Disqus一下哦!(像Discuss的感覺,如果點選留

【網誌】Blogger|文章發布技巧|Tags、Schedule、Link

圖片
在打每篇文章以前,身為作者肯定會有一些想法、動機來完成這篇文章,不管是為了完整紀錄某個 主題(Topic) 下的 收穫 、 心得 ,或者是延續某篇未完的篇章。抑或在開創部落格的最開始就有所規劃,這時候我們就得以善用分類 標籤 。而在辛苦打完一篇文章後,想搭配讀者習慣抓個好時間才發文,也可以設定 排程 。那別人要怎麼外連至這篇文章呢?就要設定好 網址 。 調整文章設定 文章編輯時,在文章的右方可以看到 「文章設定」 區塊。(如下圖) 標籤(Tags) 善用分類標籤 歸類 好同類別或特質的文章,設定好與內文關聯的 關鍵字(Keywords) 搭配好自己為該文章的標題命名,做好分類才方便日後 管理跟查詢 ,讓讀者或自己都好找到,可以透過在網誌上的標籤小工具自動整理同類文章。同時,也能對SEO提升有助益。 排程(Scheduling) 打完文章後,如果感到發文過於密集,想要緩緩的話,那麼可以設定日期及時間,做好排程給予 緩衝 ,讓發布時間依照自己所設定的時候出現。 不過 這邊要注意的一點是它的時區為太平洋標準時間(Pacific Standard Time, PST),相較台灣位處的時區CST晚16個小時。舉例來說: 2018/11/13 21:20:00 PST 等於 2018/11/14 13:20:00 CST 什麼是CST時區?觀看 這篇文章 按下設定日期時其實會出現當下時間,但因為時區關係,看起來好像時間點不同。如果只是想要不同日子同時間規劃發文,調整日期即可。 連結(Hyperlink) 一般預設發布文章時,即會自動產生永久連結,是根據標題擷取 英文字 作為網址參照。那我們也可以選擇自己設定,網址一般可以設定「-」或「_」來幫助英文詞彙做分隔,更能看出意義,同時幫助SEO。 這篇預設自動產生的永久連結為bloggertagsschedulelink 我可以將網址自訂為blogger-tags-schedule-link 當做完這些動作並發佈後,就得到清楚分類,且網址客製的一篇文章列入排程囉!(可以在後台的 發表文章> 已排程 區塊裡看到)   上述算是簡單而能改善SEO的細微動作,除了產生易搜索的特性外,還要有內文品質引人入勝,得以清楚解決問題;外觀吸睛,操作新穎有趣、閱讀舒適,整體的

【數據分析】R|修正時區|as_datetime & timezone

圖片
繼 【數據分析】R|時間格式處理|date format & lubridate 上次提到如何將各種常見型態的日期以及時間,分別轉換成標準格式的Date和POSIXt型態,也見證了Lubridate的好用。   在我的那篇文章中,有個待解決的問題,就是Lubridate用as_datetime轉完後的結果,雖然數字都乖乖的轉換成對的型態了,但!!出來的結果卻會將時區統一變成UTC,但我們實際上是住在CST阿!!所以需要額外做「時區轉換」。(這邊名詞如果有不了解可以回頭看 上篇 ) 時區轉換函數 在該篇文章裡,我有提到在Lubridate中有方法做時區轉換,有請with_tz()這個函式。 with_tz ("datetime",tz="timezone") 這個函數就是專門針對剛剛所準備好的標準時間值(轉換完成後存放datetime型態的變數),將其時區根據你的需求做調整。舉例來說: b<-as_datetime(1541111111) with_tz(b, tz="時區") 就像這樣代進去。那後面的時區難道只是放CST(以身為台灣人為例)這麼簡單嗎?可以試試看,會報錯。那該怎麼做呢? 找尋所在時區 如何知道我們所在的時區?可以到環境裏頭去找,這裡透過Sys.getenv()可以看看環境(environment)中有那些現存資源,這時候發現到了TZDIR這個包含TimeZone資源的資料夾(Directory)。 Sys.getenv("TZDIR") 來講講我是怎麼發現這個位置的?輸入完Sys.getenv之後,按Tab會自動補全並跳到()中央,再按一次Tab就能知道這個函數能呼叫什麼,而我要找的跟Timezone有關,所以就先輸入tz,這時候跳提示出現TZDIR,再次Tab補全。   跑了這行程式碼後,會告訴你這個資料夾所在地方:R>R-3.5.1>share>zoneinfo,進入資料夾後,發現存在各種地區(如下圖) [存有各地timezone的zoneinfo資料夾] 這時候需要發揮本能了,生而為人,應該都清楚知道自己住哪,站在地球上的哪個位置。像 我所在的地方位於台灣的新北市。雖然沒

【網誌】Blogger|簡單建立個人網誌

圖片
現存有各種方式可以建立自己的個人網誌,像是自己用XAMPP架Server、也可以採用不管企業或個人都適合且套件完整的WordPress。或是比較簡單的申請痞克幫(pixnet)、隨意窩(Xuite)帳戶。 (就像以前國中時期用無名小站也會自己去選設計好的模板套用,很方便,可惜後來倒了。) 關於 Blogger Google Blogger也同樣能夠非常快速採用內建風格,且現在多數人都擁有Google帳戶,申請方便,且能直接使用一整套串連的服務,如Drive雲端硬碟、 Google Analytics 觀看流量數據。若經營得好、慢慢累積人氣,到達符合 Adsense 的方針標準,就有機會申請擺上廣告獲利。   當創建好Blogger之後,首先當然是先 快速美化、布置好自己的Blog ,可以先從下述幾部分著手,都在 後台 進行設置。 風格布置 theme :首先從眾多主題中挑選喜歡的,我個人喜歡簡約的風格,所以選擇Contempo。(主題) icon :用AI、PS,或線上工具來設計專屬Blog的標誌。(版面配置> 網站小圖示) widget :決定該放置哪些小工具、如何擺置呈現,方便讀者閱讀或易於尋找文章。(版面配置> 分別新增或調整,給予這些小工具明顯且統一性的命名。) background :選定符合個人特色的背景。(主題> 自訂> 背景)上傳後可以做些調整,比方模糊化3px(選擇進階> 背景)。 color :整體色調作調配,選定主色調及輔助色,以對比清楚為主,在連結上動手腳。(進階> 分別調整) 個人化添加設置 簡介 (主題> 編輯HTML) 找到 profile-datablock 這個class 在<dl>標籤內部增加<dd>標籤,置放簡介文字 內容樣式 (主題> 自訂(點擊後進入圖中主題設計工具)> 進階> 新增css) 在這裡可以隨心所欲的改動自己想要的效果。 可以自定義一些 id、class ,未來在編輯文章時,切換到 HTML模式 ,增加 class=""或id="" 就能自動套用。 觀察一下自己po過的文章,覺得有些地方可以改動來凸顯差異,就可以利用這邊來設定。比如我

【數據分析】R|時間格式處理|date format & lubridate

在R之中,我們有時會需要時間的轉換。常常抓到網路資料後,得到的timestamp欄位可能是char或是num的格式,這時候就可以採用內建的as.date或取用lubridate這個package。但在了解怎麼用後面的函數從字串中轉成時間前,得先知道什麼是標準的時間格式,才知道怎麼得到想要的結果。 標準時間格式 class為「POSIXlt」和「POSIXct」 ,包含資料的格式為" %Y-%m-%d %H:%M:%S "。 "年-月-日 時:分:秒" 在日期間以「-」區隔,時間以「:」區隔,兩者以一個空白分隔。 %m 小寫是月(month), %M 大寫是分(Minute) → 時間的格式都是大寫。 我們常用 Sys.time()或now() 來取得執行當下的時間點,可以得到標準格式 "2018-11-09 11:35:06 CST" 。 以我們台灣來講,CST = China Standard Time,也就是常聽到的 中原標準時間 ,是我們這個經度所位在的時區。相對於UTC地球標準時間要加上八小時。即為UTC+8。 UTC =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是像秒一樣的公定標準,格林威治標準時間GMT = Greenwich Mean Time所在時區與該時間相同。 now()之中可以設定時區 → now(tzone = "UTC") 會得到比CST少8小時的結果。 而日期格式較為簡單, class為「Date」 ,取得當天日期則用Sys.Date()。 轉換為日期 首先先看日期的部分,實作上,常碰到的是三種狀況: 長相已經是標準日期(Ex: 2018-11-09),但型別為character 長相是數字(Ex: 17844),型別為numeric 各式長相的時間(Ex: "November 9, 2018"、"09/11/2018"),型別為character 面對這些該如何怎麼解決呢? 解決方法 :as.Date搭配format設定 [1] as.Date("2018-11-09")   →"2018/11/09"也

【軟體操作】Google Slides|下載共用簡報方式與網址

圖片
本篇所使用之Google Slides網址為: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I_-bwMI4R_ZverF_pdEY9h81jx1PM98DNpRzw0Jad58/edit#slide=id.p2 如何下載線上投影片 方法一:介面操作 [檔案> 下載格式> PDF(或其他自訂格式)] 方法二:查看簡報 點選畫面右上方的查看簡報按鈕進入 (或先點擊工作區域,再按Ctrl+Shift+F5) [設定圖示> 下載PDF或PPTX] 方法三:更改網址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 <FileID> / export / <format> 仔細觀察原網址,由/分隔出的各個部分。 在/presentation/d/後方為這份簡報的 <FileID> 。 1I_-bwMI4R_ZverF_pdEY9h81jx1PM98DNpRzw0Jad58  如範例中即為上面這組長度為44個字元,由大小寫英文、數字及-_字符形成的識別碼。 於後方加上/export/代表輸出,最後加上需輸出的格式 <format> ,需自行設定。 可設定pdf、pptx、txt、odp、 png、jpeg、svg  等格式 將完整連結輸至網址列即可跳出下載視窗 Ex: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I_-bwMI4R_ZverF_pdEY9h81jx1PM98DNpRzw0Jad58/ export/pdf 問題   然而,png、jpeg、svg預設只能存取一頁(如第一張圖所示"當前頁面",而以網址的方法只能存下首頁p1),那要怎麼取得其他頁面的圖檔並下載? 答案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Dev-Tools的Network去觀察,操作點下檔案> 下載格式> PNG圖片,觀察按下按鈕後Request方法,發現它在網址後方加入「?pageid=p2」即可。 Ex: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I_-bw

【數據分析】R|擷取字串|RegEx與常用函數

圖片
在抓取資料或清理資料、Mutate整理Dataframe時,我們常常會需要擷取字串,舉凡辨識Email、檔案格式或副檔名(File Extension)、用字分析...等等,抑或最簡單的只想看出vector中含有某個詞彙的比率,各種情境都很常出現擷取或比對字串的需求。 擷取字串常用函數 而在這過程之中,勢必需要了解有哪些函數與方法來幫助解決問題。來看看常用的函數包含在哪些Package? base 內建之基礎套件 grep:設定要找的詞彙,列舉資料中存在該詞彙的位置(index)。 grep("pattern", vector) grepl:與grep一樣,但l代表logical,列舉之結果為T/F,有該pattern者為TRUE。 gsub:可以將pattern中( )所鎖定的subpattern再進一步抓出來,結果為( )中內容。 gsub("(sub)pattern", "\\1", vector) gsub("pattern", sentence, "substitution"),把字串中所有含pattern者依substitution做取代。gsub = global substitution strsplit:String Split,顧名思義將字串做分割(依據給的pattern)。 strsplit(sentence, "pattern") stringr 需另外載入之套件 str_detect:偵測到vector之字串中含有pattern者為TRUE str_detect(vector, "pattern") str_sub:自字串中,擷取設定之始末位置(index)之間的字串。subset of the string str_sub(string, start_index, end_index),末位置接受負值,代表倒數第幾個。 grepl vs. str_detect?   基本上,我認為grepl與str_detect沒有差異。個人在處理時較喜歡利用str_detect的方法判斷dataframe欄位是否有想要的pattern,直

【軟體操作】Axure RP|初探專業級原型設計利器|Prototype

圖片
昨天在課堂上,來自 悠識 UserXper 的講師大致介紹了Axure這套軟體的元件與互動,收穫很多,覺得功能真的滿強大的,能夠完整呈現一個網頁的長相,並能針對元件、頁面做註記,方便設計師與工程師做溝通,做出專業級的"PRO"totype!在此先做個紀錄並引言分享。 如何下載? 首頁: https://www.axure.com 下載: https://www.axure.com/downloadthanks?dl=80pc (注意:從這個連結進去即會自動跳出下載視窗詢問您下載位置) 可以趁下載同時,一邊先看過下載頁面中的影片,熟悉介面環境,下載好後一打開整體環境畫面就一目了然(如下圖),主要操作方式是以滑鼠拖拉點選做布置。 [Axure RP 軟體介面] 取得授權?   一般下載後可試用30天,若申請License可續用,而Axure對於在學學生則可提供一年期的授權,只要附上在學證明申請即可。(學生與教師之授權申請網址: https://www.axure.com/edu )   像我自己是在學學生身分,到自己的學校申請並取得在學證明,在上述網址填表過程上傳電子檔即可。(舉例來說,NTU學生到My ePo登入校內帳號後,點選左列最下方在學證明,就能直接下載電子檔,非常方便。他校流程須查詢校內規範,應該也類似。) 主畫面包含: 紅框 部分 正中間為 畫布 :左邊及上面有尺規,可以拉出輔助線。 上面為 大工具 :右鍵後點選 Customize Toolbar 即可選擇自己的常用工具。 右上角為 輸出 :可以預覽自己在各元件、頁面的互動,選擇輸出。 綠框 部分 左邊為 頁面 區:事先做好有架構的命名,可以節省麻煩、方便溝通。 上面為 小工具 :基本上與Word, Powerpoint一樣,在右邊則可設定Pixel。 固定方框 預設隱藏 右邊為 Inspector :至關重要,可以看與被點擊物件相關的所有特性,包含與I/O互動的關係和動畫呈現(Properties)、為它做的註解(Notes)與本身的特質(Style)。像是自適應螢幕大小的設計就是透過Properties中Adaptive的Enable與否來進一步設定完成。 其他 部分 左邊的 Libraries